【CNW.com.cn 专稿】由IBM中国研究院牵头的“绿色地平线”计划正在与北京市政府展开合作,认知计算、大数据[注]分析、物联网等技术将被用于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愈加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加上可吸入细颗粒物(即PM2.5)等特征污染物在热点区域带来的突出问题,让大气污染防治成为了关乎民生的大事。2013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了中国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即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PM2.5的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气象研究显示,PM2.5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同时雾霾天气又能进一步加剧PM2.5的积聚。为了有效控制PM2.5这一催生城市雾霾的主因,北京市政府不仅计划投入高达7600亿元的政府资金,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借助创新科技科学治理的道路。近期,北京市政府与IBM中国研究院展开合作,计划利用认知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对空气监测站和气象卫星传送的实时数据流进行分析,利用自学习和超级计算处理能力,提供未来72小时的高精度空气质量预报,实现对北京地区的污染物来源和分布状况的实时监测。
构筑“绿色地平线”
在IBM研究院内部,与北京市政府合力开展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是一项名为“绿色地平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计划由IBM中国研究院牵头,将会整合IBM全球12家研究院最为优质的技术资源。该计划的行动主题是环境治理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防治、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企业的节能减排成为其关注的三大重点课题。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 沈晓卫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宏大而迫切的工程。对于政府、社会以及科研机构来说,这项任务具有足够的需求,同时也充满挑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指出,针对区域污染物来源和分布状况的实时预测,将会深入使用到跨多个学科和行业的诸多创新技术,例如天气建模、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测、以及与大数据及云计算[注]深度融合的物联网3.0技术等。
将阳春白雪的科技理论应用于空气质量问题突出的城市空间,进而实现区域空气污染有效防治的具体目标,对IBM中国研究院来说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好在身处这座象牙塔内的技术专家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在“绿色地平线”计划中,IBM中国研究院明确了其在环境治理和能源转型领域所能够为其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具体技术能力,在相关的重点应用领域,IBM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技术研究积累。
支持能源可持续发展
针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的趋势,IBM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一种新能源预测技术。据沈晓卫介绍,这项技术结合了大数据分析和天气建模技术,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准确地预测风电和太阳能的可用性,以便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方便企业和消费者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